BlooggerAds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轉貼]草莓族的全盛時代-天下雜誌

在王永慶的眼中,五年級生是「紙袋」,如今七年級生被形容為「草莓」。無論是紙袋或草莓,都可以把握機會,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

原文刊登於天下雜誌2010年12月,462期。
轉貼連結位置按此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自古以來有不同的見解,但綜觀歷史,不同的時代總能成就不同的英雄人物。最令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三國時代,因其特殊的政治、歷史條件,成就了周瑜、諸葛亮、曹操等人的英雄事蹟;而同時也因孫策、劉備等人的把握機會,創造了屬於自己(及後人)的時代。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當時的機會與挑戰,以台灣為例,從六○年代的香蕉王國,七○年代的石化王國,八○年代的紡織王國,到八○年代以後的科技島,產業雖有更替,但每個年代都有其領袖人物,引領風騷,真如趙翼所云「江山代有才人出」,既有時勢造英雄,亦有英雄造時勢。
現今年輕人最大的壓力在於,有時會感受到機會愈來愈少,而有生不逢時的感嘆。其實,每個年代都有屬於當時的機會與挑戰,機會未必愈來愈少,但可以確定的是,成就機會的充分與必要條件一直在改變。
日前出席工研院與《天下雜誌》所舉辦的「創新驅動.心台灣論壇」,與宇智顧問公司董事長徐小波,The One執行長劉邦初,資深媒體人、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共同與談。席間,詹偉雄先生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論點:「似乎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被當時的長者抱怨不夠刻苦耐勞。」
詹偉雄先生為「五年級的學長」,其回憶我們這代年輕人在大學時代被王永慶先生形容成「紙袋」;王永慶先生認為他那個時代的人為「麻袋」,可裝石頭;四、五年級的人在王永慶先生的眼中,只有紙袋的水準,裝不了重東西,同時一澆水就破。有趣的是,當這群「紙袋青年」逐漸成為社會中堅,開始自認為「芭樂」,而逐漸稱「七年級」的年輕人為「草莓」(意指抗壓力不足)。
紙袋青年與草莓族
這是個有趣的回顧與比喻,想必王永慶先生在當時有感於我們這輩年輕人未若父執輩般的刻苦耐勞,而有「麻袋」vs.「紙袋」的比喻與鞭策;而現今,「芭樂」vs.「草莓」的比喻,似乎與「麻袋」vs.「紙袋」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王永慶先生當年眼中的「紙袋青年」,並非一澆水就破,而是兢兢業業,參與了台灣後來科技島的各項蓬勃產業;當然,「紙袋青年」中也不乏現今其他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成功人物。
依此邏輯來看,現今三十五歲左右的年輕人更不需對未來惶恐。不同時代本就存在不同的機會,舉例來說,現今後ECFA時代,兩岸之間的經濟整合即為之前所未有的市場機會;而網路的無遠弗屆,也是之前所未有的技術資源。
世代傳承的期盼與差異
「紙袋」與「草莓」的比喻,不過是不同年代之間不同的成長過程與價值觀;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可以說在某些年代,我們其實不見得需要「麻袋」與「芭樂」的精神,而更需要「紙袋」與「草莓」的創意。
「麻袋」看「紙袋」與「芭樂」看「草莓」,從另一角度來解讀,其實反映的是世代傳承中,年長者對年輕人的期盼,期盼著新一代的年輕人能具備新時代的創新,同時保持前一世代的優點。新一代的年輕人,只要能保持不因時代而改變的優點(例如勤奮的精神),當然可以以新時代的創新方式與努力(無塵室中的加班不一定比農田上來得輕鬆),來掌握機會。
當然,有時現今社會的某些挑戰,確實讓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充滿壓力。舉凡房價的高漲,薪水的成長緩慢,確實會令時下年輕人對未來倍感壓力,而有了似乎機會愈來愈少的迷惘。
找到自己的時代定位
不過,現今社會同樣有二十年前所無法想像的機會,舉凡高額的員工分紅與參與一成功創業企業所得到的巨額回報,似乎都是二十年前職場上所未能想像的機會。或可說,現今社會如能把握機會,全力以赴,是有機會上班致富。此種上班致富的機會,在二十年前的職場裡甚少發生與難以想像的。
不同時代有其因應而生的產業,不同的產業有其所需要具備的不同技能;處於不同時代的年輕人,只要能夠看清產業趨勢與個人專長,把握屬於自己的機會,善用自己的長處,總是能夠在時代的舞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定位。
「麻袋」、「紙袋」、「芭樂」與「草莓」都有其不同的時空背景與環境,也都有其獨特的特質與優點。麻袋可裝石頭,紙袋便於攜帶,芭樂長保新鮮,而草莓鮮艷動人,各有所長,也將擁有各自的舞台,無須妄自菲薄。
從「麻袋」到「紙袋」,從「芭樂」到「草莓」,既是世代傳承,也是時代創新;我們更相信其中不變的規律為:看清產業趨勢,把握自己專長,全力以赴,不論「芭樂」或「草莓」,人人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
(作者為琉璃奧圖碼科技亞洲區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