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ggerAds

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一條繩子為何能輕易拴住一頭象?你被經驗綁住了嗎?

故事 1:有誰拿繩子綁著你嗎?

中國古代隋朝年間,有一位14歲的小沙彌,名叫道信,千里迢迢的來到禪宗三祖─僧燦的面前懇求:「大師,求求您大發慈悲,教我解脫的法門吧!」。
「有誰拿繩子綁著你嗎?」大師回問。
小沙彌頓了一下,回答:「沒有人拿繩子綁著我啊,大師。」
「既然沒有人綁著你,那你還求什麼解脫的法門呢?!」大師喝道。
經過僧燦當頭棒喝的點化,道信當場頓悟,後來還接下僧燦衣缽,成為禪宗第四祖。

故事 2:一條繩子如何輕易拴住一頭象?

歡樂馬戲團中最受歡迎的大明星,是他們的大象,巡迴到每個地方總是吸引無數的孩童注意,其中一位少年為了想更接近地看看大象,特意跑到馬戲團的後台,最後,他很驚訝地發現那幾隻大象只是被普通的繩子綁在一根木頭上而已。
少年好奇地問馴獸師:「先生,為什麼你們只用一條繩子就能制服這麼巨大的象,難道不怕牠們用力一拉便能逃走嗎?」
馴獸師笑一笑回答:「你不了解吧!這些象是我們從小養大的,當牠還小時,我們用大鐵鍊把牠鎖著,每次牠想逃走,只要一拉便痛得動彈不得,久而久之,只要牠想到用力拉就有痛的經驗後,最後便放棄逃跑。現在,我們雖然只用一條繩子綁著牠,但牠也不再相信自己是可以逃走的。」

小故事,大啟示

在我們的人生中,也常常會有畫地自限的情況發生,此時只要鼓起勇氣,勇於嘗試突破,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收穫。從以上兩則小故事中,您是否有所感觸與啟發呢?在此提出幾點與大家分享:

1. 最大的敵人乃是自己

從「思考1:有誰拿繩子綁著你嗎?」的小故事我們可以發現,能限制我們發展的,既不是職位,也不是我們的長官,而是我們自己。所以撇開這些藉口,大膽跳出自己的層級、立場與工作範圍,積極去做,理想永遠不嫌大。

2. 別被固有經驗束縛

從「思考2:一條繩子如何輕易拴住一頭象?」故事中的背後,反應了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事實:過分相信過往觀念、經驗、理所當然的想法,或者還沒開始做就抱著「不可能」的心態,往往會導致自我設限的盲點,阻礙自己的發展。記得:活用之前所學「水平思考」的要點,找出各種可能性。

3. 終生學習

牛頓曾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藉由持續學習,站在前人所累積的智慧結晶之上,將可以使我們比別人看得更高更遠,所以隨時保持學習狀態,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熱情,以免因停止學習而使自己停滯不前。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年過 30 我學到的事:比起工作,人生才是你的「正職」

春燕到來,我第一念頭總是畢業季。此時全臺各大學都會舉辦許多職涯講座,邀請各界優秀人士分享職涯經驗,對年輕學子非常受用,可藉由別人的生命經驗加速自己的成功腳步。
昨日上網看見「臺大職涯座談會」來賓名單,我卻感到擔憂。
「前 IBM 人資長、輝瑞大藥廠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前裕隆集團大陸總部執行副總、前宏達電人資副總、廣達電人資協理、保聖那管理顧問總經理。」
講者的身份背景也表示傳統教育體制所謂的成功即是進入大企業,若能進入世界級公司絕對代表成功的年輕人。


年過 30,轉身才發現的憂愁

可是過了 30 以後,我漸漸發現:
年輕人的職涯規劃不能只有工作,其實還要把生活、旅行、家人、甚至是愛情規劃其中,所謂的「成功」可以有很多種可能。
我身旁不乏進入大企業工作的朋友,他們過了 30 後變得很不快樂,會羨慕別人能結婚、能旅行、能活得開心,嚴重的人會自我質疑,彷彿在大企業工作變得毫無意義。
於是,他們會跑來問我該不該離職旅行?
有位心理學家說:
窗子是玻璃做的,鏡子也是玻璃做的。透過窗子可以看到他人,而鏡子因為塗抹了一層水銀,所以你能看見自己。當你慢慢擦拭掉屬於你身上的那層水銀,可以看到別人時,你就會擁有快樂了。
我會鼓勵那些不快樂的朋友先去嘗試改變,去閱讀、去交不同圈子的朋友、去喝個爛醉也好,無需把旅行當成唯一。因為 工作就像那一層水銀,只會照見我們的焦慮與憂愁,進而過度放大。
人像樹木,若要成長不能只依賴單一元素,有時需要水與陽光,若水太多會被淹死,陽光太強會枯死,二者適量才會延續生命。
生活的延續同樣無法依賴單一元素,我看見有工作者過度工作感到鬱悶,也有旅行者過量旅行感到焦慮。真正能樂在生活的人都能二者均衡,知道何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倘若在上班時間想旅行;在旅行時間想工作。不對的時間做不對的事,往往都是負成長。

比起工作,「人生」才是你的正職

回到人生的職涯規劃,不應該只關心進入大企業工作,還要關心自己嚮往何種生活模式,了解自己是務實型還是浪漫型?當然也可各半。
假設你是窗子性格,可以偶爾變成鏡子照自己;你是鏡子性格,可以偶爾變窗子看別人。看見自己也看見別人,生活才會更豐富而不會過於偏激。


閱讀社群創辦人說:「人生,才是你真正的正職。
我覺得人生可以有很多正職,可以學習當爸爸、當爸爸的兒子、當丈夫、當情人、當求知者、當解惑者
若你擔心自身職涯問題,多去聽不同故事、多去體驗不同生活方式、多去談幾次不同戀愛。這些過程自然會引導你人生方向。
年輕人,人生正職真的不只有工作而已。
(本文出自「藍白拖粉絲專頁」,原文請點此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工作與生活失衡,如何找回快樂?成功學大師柯維的 5 個衷心建議

我們為何要花這麼大力氣,試圖在多個或輕或重的人生角色之間取得平衡?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的答案是,假如我們不依循平衡的原則而活,將會面臨大災難。
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生活就算失衡,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這樣的人形同活在謊言裡,這個謊言會以千百種形式呈現。我非常認同 甘地 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人無法在某個領域做對的事,同時在另一個領域做錯的事。人生是無法分割的整體。
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各種拉扯的力量,使人生失去平衡,尤其當我們沒有使命感時。


你不可能一方面忽略家人,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另一方面又期待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你不可能一方面把大量時間花在社交媒體上,另一方面又希望不在健康與生產力方面付出代價。很抱歉,現實世界就是如此。但不用感到灰心,柯維提供了這 5 個解方,讓我們從失調的生活中,找回平衡:

1. 坦然接受失衡狀態,從長遠的觀點看待現況

人在一生之中會經歷不同的階段。雖然我們希望在人生的某些時期,生活能更平衡一些,但真正重要的是取得長期的平衡。
若從一個星期、一個月或一年之後的觀點回顧現在,我們可能會發現,現階段的不平衡可能是自然且必要的。
我們若要回到校園進修,取得更好的學歷,就需要花幾年時間努力認真讀書。
為了完成工作上的專案,我們在某一段時間就需要專注於這件事上。然而,假如你的一生只專注於一個角色,例如工作或是做學問,那麼其他的領域到後來一定會以失敗收場,包括家庭、友誼、健康。
當現階段需要你犧牲與專注時,避免心生罪惡感,並以長遠的觀點看待短期的失衡。

2. 從事你認為最有意義的工作,讓別人也參與

柯維見過有些人把所有心力投注在某個很有意義的計畫上,以致於忽略了其他的人和其他的事。比如把家人拋在腦後,不參與社交活動,幾乎不從事休閒活動,甚至是廢寢忘食。
他們所做的事可能是必要的,但假若能讓家人和朋友一同參與,親友們就不再覺得自己完全被冷落了,甚至可能受到啟發與鼓舞。讓親友分享我們的願景,感受我們的使命。我自己也試著這麼做,所以總是帶著家人一同參與,或是請他們以其他方式幫忙。

3. 讓所有人知道我們期望獲得的成果

假如旅行團的每個成員想去的地方各不相同,那會怎麼樣?當你不讓別人知道最終的目標是什麼,或只讓別人得知一部分的資訊,就會發生上述的情況。
不要讓團隊的其他成員根據一個不清不楚的願景,做出決定或採取行動。讓所有人看見,自己是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且有意義的專案、目標或使命而努力,可將所有人心中的疑慮一掃而空。當人們擁有共同的使命,就會願意放下自我意識。於是所有人一條心,凝聚在一個想法與一個聲音之下,因為他們想完成共同的使命。

4. 組成互補團隊,減少管理工作

大多數的企業與家庭面臨的狀況是管理太多、領導太少。當然相反的情況如領導太多、管理太少,也可能存在。柯維建議領導者,應該把更多心思放在作「領導」工作,並減少「管理」工作。
管理與領導都有存在的必要。柯維以自己的事業為例,「我過去在領導面投注大量心力,結果導致財務狀況出現了大問題,一切都是因為我沒有好好管理公司。我們後來組成一個互補團隊,納入財務管理人才。很快的,這個團隊使我的強項變得更有生產力,也使我的弱點形成的阻力變小了。」
大多數人都希望,團隊裡的其他人能完全按照我一個人的方法做事,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和自己不同的人,像是情感獨立,能夠強化我們的長處、彌補我們的短處的人。


5. 保留時間給自己最重視的人與理想

柯維觀察到,幾乎每位領導人為了追求平衡,都付出很多努力,也讓行程總是排得滿滿的。
他以自己的事業為例,「我有許多演講與活動要參加,以致於難以從事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我把自己的家當作一處保留地,就像動物或森林保護區一樣,我在那裡可以進行創作,或是與家人共度不受打擾的親密時光。我根據自己最重視的價值觀,進行長遠規劃,為此保留特定時間。我會規劃未來兩年的家族活動,並希望家人能盡量配合,把那些日子空出來。」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不一樣又怎樣!邁向成功人生,你要拋棄的 7 種可怕心態

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我們慣性的做事方法或思考,往往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想要達成目標,你必須列出自己的壞習慣,才能有意識地改變。以下我們列出 7 個常見妨礙成功的壞習慣:

1. 抱怨

抱怨很糟,而且這不止是壞習慣,更會對大腦造成永久影響。當你以負面思考開始你的每一天,接下來一整天你只會有更多負面想法;而在你每次專注在不順遂的事上時,這些負能量在你大腦中的地位就會一再被強化,讓你接下來越來越容易專注在倒楣事上。
抱怨更是有傳染性的,一旦你開始抱怨,你身邊的人也會開始把注意力都放在負面的事情上。
想要成功,你不能只專注在壞事上。碰上運氣不好的時刻,你可以發洩幾分鐘,但接著你必須趕緊脫離這個狀態、改專注在正面的事情上。


2. 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就像是腦海中的路障。所有負面念頭在你腦海裡像壞掉的唱片一樣重複撥放,最終像怪物一樣讓你的心理產生缺陷,導致你無法去思考達成目標的可能性。
這些念頭還會引發連鎖效應。當你認定自己不會成功,你容易開始懶惰、習慣拖延、失去重心,碰到問題時無法採取有效的行動,也看不到正面成果。
想要成功,你必須留意這隻名為「自我設限」的怪獸。每一次你想到牠們、牠們就會更壯大,因此你必須訓練你的意志,用個人競爭力和潛力取代牠們。

3. 怪罪別人

當事情進展不順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生氣,想找出兇手。但有些自私、情緒不成熟的人老是能為自己找到各種脫罪的理由,然後責怪別人。這些人雖然是為了保護他們的情緒和自尊,但老是把錯推到別人身上,只會讓他們離成功越來越遠。
人性讓我們總是會做出自私或懶惰的決定,而情緒控管不佳的人則會做出反射性的短期抉擇,由別人來做代罪羔羊。但如果你永遠不會錯,就代表你的人格永遠不會成長,間接也讓成功離你越來越遠。不想成為這樣的人,你必須了解你的情緒智商,學習傾聽、犯錯,並藉此機會成長。

4. 負面的自言自語

負面的自言自語容易讓人小題大作,把事情想得比實際上更困難或更嚴重。白話來說,如果你一直告訴自己「做不到」,你的潛意識一直接收到這些訊息,那你就更不可能做到。
所以,請立即停止所有負面的自言自語。與自己內在對話,應該要像在和一個你深深希望能啟發的對象聊天一樣,多鼓勵、減少壓力,才能讓你充面力量。

5. 沉浸在過去

每個人都有不堪的過去。誰沒有失敗、犯錯?但如果你選擇活在過去,就無法活在當下和未來,只能和軟弱相依。
經歷過痛苦的事情之後,從經驗中學習,對這些經驗表示感謝,然後就別再留戀了。經驗是你最好的導師,痛苦也能孕育更多智慧,有了這些,接下來你能做的,是讓捨棄遺憾,用成功來復仇。

6. 拒絕改變

生活和工作都是無法預測的,如果你無法隨現況改變,你就會與成功漸行漸遠。每當你拒絕改變,你就無法準確掌握現狀。而失去控制力所衍伸的恐懼或憤怒,會導致你的效率變差,而這又會導致你覺得更憤怒、厭煩,讓工作氣氛變得很差。
學著改變吧,把你的委屈升華成改變的動力。懂得適應現狀、別拒絕改變,就越容易築出一條通往成功的路。


7. 尋求認可

老是尋求別人的認可會讓你顯得很不獨立、又沒有能力。越是愛討好別人的人,只會被視為可以使喚的對象。你必須對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有自信,當你有權對一件事發表意見,就大聲說出來,不用擔心別人和你的看法不一樣。
成功本來就需要不同的意見互相磨擦砥礪,才能會茁壯。世界不是非灰即白,如果一心想著要別人一樣,基本上等於自毀前程。
參考連結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重點不在你一年賺多少,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

前幾天無意間陷入一對母子的爭執之中,事情是這樣的。
這個兒子呢,大學剛畢業,對於未來一片茫然,有好幾位同學都去澳洲遊學打工,於是他也躍躍欲試,想在進入職場前來段人生的壯遊。這位媽媽對於兒子要出國遊歷基本上是贊成的,但覺得好好一個大學生為何要去國外當工人或屠夫,深感不解。她希望兒子出國留學拿個學位,或至少去念個語言學校,把英文練好,而不要去作苦力。
兒子聽了很不爽,他覺得職業無分貴賤,靠勞力賺錢有何不對,媽媽的想法實在不符合潮流,於是母子兩人互不相讓。原本想默默逃走,卻晚了一步。媽媽突然指著我說:你看Bryan當年出國留學,現在發展多好,你不是也說要向他效法嗎?兒子說:拜託~媽,人家Bryan部落格都寫了,要一邊工作一邊體驗人生,而且他以前也做過妳所謂的卑賤工作啊~(他說的是這篇:一邊工作一邊體驗人生,才是真正的壯遊




接下來的場景,你大概可以想像了,基本上就是母子兩人四隻眼睛望著我,等我表態。我現在完全可以體會為什麼政客總是愛講那句:這個問題有賴大家共同研究、理性協商(基本上有講等於沒講)!
首先(我清了一下喉嚨),我也覺得職業確實不分貴賤,靠自己的勞力光明磊落地賺錢沒啥不好(媽媽皺了一下眉頭)。但是(這時換兒子眼睛睜大),關鍵不在於今天要不要去遊學打工,而在於你的職場之路能不能「持續進化」?這才是你媽擔心的事!
接下來,我大致說了我對職場選擇的思考方式,雖然是處於龐大壓力下臨時掰的,但說完我自己都覺得挺有道理的,所以趁著還有記憶,把它寫下來。簡單地說,一個理想的職涯選擇,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是「槓桿」,二是「彈性」。「槓桿」讓你每投入一分,獲得一分以上的收穫;至於「彈性」則強調,每個選擇都該讓你的路越來越寬廣,而非越來越狹窄。
部分人選擇工作,把眼前的薪資福利列為關鍵考量,卻忽略了一件超級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為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這是一個簡單的投資報酬觀念。(報酬/投入)的比值,就是所謂的槓桿。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當然希望這個槓桿值(也就是投資報酬率)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在職場上的選項能夠越來越多,不要為年齡增長而卡在特定的產業與職位,老了之後哪都不能去,只能硬撐到領退休金為止。




我們來看看報酬(收穫)與投入(成本)吧!

職場的「報酬」是什麼?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錢」啦!其次還有成就感、社會認同、人脈等無形的效益。這些效益通常以「機會」的形式呈現出來。例如,你工作表現很好,你會獲得大家認同,要不被拔擢,要不被同業挖角,總之你的選擇會越來越多,這是最棒的情況。
那職場的「成本」是什麼?就是你為工作所付出的東西,那可多了:包含體力、時間、個人技能,還有組織能力!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工作投入這些東西,而且每樣工作,這四種「材料」的比例都不大相同。
例如去澳洲當肉品工人,據說每星期就可領到25K台幣左右的薪資,超過台灣一個月的基本薪資,聽起來很不錯。但這份工作的投入,可能體力佔50%、時間40%、技能10%、組織能力0%。這樣的成本結構透露出幾個問題:
  1. 體力與時間佔了最大比重,這兩者是隨著年齡逐漸下滑的資源
  2. 技能佔比太低,而且除非未來一直殺牛,否則這技能的沿用性不高
  3. 組織能力的投入為零,無經驗累積,但這卻是未來槓桿率最高的資源




相對的,同樣去澳洲當餐廳服務生,雖然賺得可能比較少,但投入成本預估是體力30%(體力消耗比肉品工人低)、時間40%(假設與肉品工人同工時)、技能20%(接受點餐、客戶服務、人際互動)、組織能力10%(應付突發狀況,優化工作順序),相較於肉品工人:
  1. 體力耗費略低,有剩餘精力可以思考更多事情
  2. 技能與組織能力比重高,而且與人有關,經驗比較可能沿用到其他工作
  3. 有服務生經驗的去當肉品工人容易,但反過來,則需要更多的訓練。服務生在職場上有更多選擇!
說到這兒,請不要問我40%、10%這些數字怎麼來的(當然是我瞎猜的),我要強調的也不是服務生比肉品工人高級,上述的情境只是一個比喻,重點是我們應該試著用投資報酬率的經濟學角度,來看待每一個職場選擇。
我即將要講的故事,可能你已經聽到爛了,但這卻是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情。
我有個認識將近20年的好朋友,我們相識時他才20出頭。他學歷不高,但工作非常積極,最高紀錄一個人同時上三個班,白天在辦公室任職,晚上去做夜班,還兼差做直銷,他年紀比我小,卻老早就買了房子和名車,讓我挺羨慕的。他曾經考慮要回學校讀書,學些新技能,但後來覺得會占掉他賺錢的時間,講了很多年還是做罷!也曾試著做小生意,雖然小有成果,但他覺得做生意太麻煩,而且有風險,不如兼差領薪水來的實在,因此繼續用時間與體力來換新台幣...隨著年齡逐漸增長,願意接受他的工作越來越少,加上身體出了點狀況,不可能再像以往身兼數職,於是槓桿越來越低,選擇越來越窄,有點像是台灣科技業的困境,還真是傷腦筋~
在道德與社會正義上,職業無分貴賤。所有富裕的社會,都仰賴勞力工作者的奉獻才能支撐,我也認為政府應該傾全力維護所有工作者的公平正義,否則社會不可能安定。但從個人的角度,尤其是對職場新鮮人而言,有件事情你一定要從長計議的,那就是千萬別短視眼前的利益,而要分析背後各項投資的比重(體力、時間、技術、組織能力):減少用體力、時間這類越用越少的資源來換錢,盡量多用技術、組織能力(例如管理、創新、創業)這類具有槓桿特性的資源來換取成果。這樣在40年左右的職場中,你的選擇才會越來越多,投資報酬才會持續上揚。
所以關鍵不在你一年賺多少,而要自問,10年之後你想靠什麼賺錢!